“过去由操作工拧的瓶盖,以后都由机器拧。技术员要的是读懂生产线传导的数据,研究怎么提升机器拧瓶盖的效率。”在肇庆市技师学院的模拟机器前,授课老师薛焕樟生动解释了工业4.0时代的人力资源需求。他在越来越多企业中看到这一趋势,认为今后用工结构会出现明显变化。
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制造业当家,我市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全市各级相关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积极培养学生与工业4.0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产业蓬勃发展输送了多批生力军。
产教融合不仅可以为产业输送相匹配的人才,还能通过协同创新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在不同方面上为“引凤”打好配合战。不过,总体而言,肇庆的产教融合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1
生产机器人的人VS维护机器人的人西江日报调研组综合多个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肇庆共有超过20万名中职以上在校生。保守估计,符合肇庆“主导+特色”产业方向(机械、电器、自动化、电子信息等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学生超2万名。
“未来的一线操作将会更多交给机器人完成。”肇庆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郭绮华认可今后用工结构会出现明显变化的说法。她认为,工业4.0时代只需要两种人才:一种是设计和生产机器人的人,另一种是控制和维护机器人的人,也是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的人。
作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肇庆市技师学院以培养中高级技工为目标,每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近七成是高级技工。其中发力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在产教融合方面下功夫。
走进肇庆市技师学院2200平方米的数字技能创新实践中心,只见工业软件与大数据、智能加工、工业机器人等设备一应俱全。通过模拟工业4.0智能制造工厂,该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环境,学生60%在校学习时间都在实训室度过。
肇庆市技师学院还积极与不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如把岗位培训前置,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与肇庆联通合作“千兆大师培训班”,与风华高科、小鹏汽车、冠旭电子等合作订单班……在最后一学年,学生的毕业实践一般都在企业进行。
2
面向工业4.0,本科院校各展所长肇庆高新区是肇庆产业建设的一线阵地,制造业活跃,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都十分旺盛。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的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就把分校区开进了这里,通过将学校建在高新区内,专业设在产业链上,着力提高学生理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该校建立了“双导师制”,和小鹏汽车、风华高科共建机器人课程,和鸿特精密、景合金属共建机械自动化专业。在规定课程外,该校会邀请企业开设行业通识课程,包括新能源汽车概述、智能网联汽车通识等。可以看到一个细节,企业的产品图纸是该校学生的教辅材料,相关课程至少20%课时交由企业教师讲授。
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的部署,全国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值此机遇,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计划在跟风华高科的深度合作基础上,推动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工艺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培养能够了解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产业的现场工程师。
作为肇庆最具代表性的本科院校,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更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向上拔高的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走进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实训楼,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械或汽车实验设备在教学区有序排列。学生们在机械创新协会里专注描绘图纸,在计算机教室里努力学习编程……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相关部门主任蔡超明介绍,本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性,通过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未来在企业的创新创造可能性。在带领调研组参观过程中,蔡超明骄傲地逐一介绍方程式、水草清理机等学生参赛作品,表示其中不少主创人员因赛事崭露头角,提前被知名汽车企业预定聘用。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省市共建重点学科、省优势重点学科,已经跟珠三角地区及省外相关企业建成了2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学院还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新增对应非标生产线操作的非标机械产品设计课程。蔡超明介绍,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应用非标生产线以提升产品创新性和竞争力,并对工程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正是应用型人才该发挥长处的地方。
肇庆市技师学院数控车工学生在进行操作比赛。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3
产教融合两大痛点——向深和向高近些年,肇庆推动产教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支持产业招商落地工作的重要助力。但尽管如此,调研组走访时发现,企业还是“喊渴”。未能在本地匹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一般都通过外地引入或自行培养。
郭绮华表示,肇庆产业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已经十分明显。除了人才素质相当,企业还希望人才队伍稳定,能够对企业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刚刚过去的四月份,就有龙头企业到肇庆市技师学院登门洽谈,希望可以在2023年秋季入学新生中合办一个订单班。
结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调研组认为肇庆产教融合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向深,二是向高。
向深是指产教融合如何走向更深入,包括提升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创新驱动力等。近年来,随着肇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我市各个院校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进行探索。比如为了提升课程实践性和参考性,肇庆市技师学院要求本校教师在寒暑假要到企业岗位实践,优化教师教学内容。2019年,该校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与百家企业签约合作,其中过半为肇庆本地企业,同时还会定期前往各县(市、区)进行产业调研,寻找校企合作机会。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则成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工程师聚集起来,利用学校的实训中心,就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难题开展研讨和攻关。
但由于制造业日新月异,学校也感到“跟不上”。“产业的共性问题在哪里?学校应该怎样从问题出发,优化自己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计?”郭绮华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推动学校和行业协会加强对话,由行业协会提出共性问题和前沿问题,为肇庆各院校优化教学提供更多前沿性、针对性的意见,让课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做调整。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在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研究方向都有相应的科研团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他们期待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协同中,并把本校创新成果在本地实现应用转化。不过,多位教师表示,目前学院信息有限、沟通渠道有限,迫切希望有平台、有机会加强对话。
广东理工学院携手风华高科、肇庆小鹏、广东鸿图等市内企业,新增1162个就业岗位和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4
中职生升学成大趋势,中职院校亟待转型升级向高是本地中职学校的发展问题。为了支持企业生产,近年来我市建设了多个订单班,中职院校是其中主要建设载体。中职毕业生直接从校门进入厂门,成为肇庆各大投产项目最早一批产业工人。据统计,我市共有16所中职学校,在校生约6.38万人,其中第二产业方向专业学生约占21%。
肇庆农业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职学校,近些年都有跟小鹏汽车、风华高科等合作订单班,但到了今年却停办了大部分。原因是相较于直接就业,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升学。校长苏炯川表示,去年学校1600余名毕业生中,参加升学考试的就有700多名,符合升学资格的共有680余名,预计未来参加升学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也出现了这一趋势。该校主要通过和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发展学徒制形式,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技能人才,近些年还结合肇庆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新增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同样的现象也出现了:学校毕业生升学意愿越来越强烈,升学规模也在逐年增大。该校招生就业办、校企合作办主任张辉表示,当前学校推行就业与升学并重,学生升学比例已占到30%,预计这一比例还会继续上升。
苏炯川曾对肇庆本地其他中职学校进行调查,发现过半学生有升学意愿。一方面,他觉得这是大势所趋,随着工业4.0的推进,未来头部企业工厂生产对中职学生的需求将会减少,“制造业发展太快了,现在的中职教育很难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他又为肇庆今后的用工保障担忧。目前中职学校学生中,较大比例来自肇庆本地,他们在过去都直接从校门进入厂门,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产业人才,并且留在家乡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到了今后,预计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升学,奔向更多学费较低的公办院校,而这恰恰是肇庆的短板,即意味着这些本地学生很有可能流向外地,日后是否回到肇庆发展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
多年以来,苏炯川一直呼吁加快建设一所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参考梅州市经验,将部分中职学校纳入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范围,并依托现有资源开展高职教育,先解决学生升学的迫切问题,也为中职学校的转型升级谋出路。
5
问道长三角在向深和向高等问题上,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极具指导意义。该方案指出,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作为肇庆“引凤行动”目的地之一的长三角城市群也可提供一些具体的做法参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安安曾深入分析长三角41所学校校企合作中期建设进展,并于2022年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形成论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成效与推进策略》。该研究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专项委托项目。
该论文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高职学校校企合作水平与区域产业发展态势互为耦合。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长三角高职学校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是高职学校在育人之外的第二个重点任务。
为了落实这些目标,长三角在制度供给和本土创新上都大胆探索,省域层面先后颁布相关制度或法规。地市级层面亦有不少政策出台,苏州市印发省内首个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并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推出专项督导举措,在跨界跨部门制度设计上不断突破边界。
地方政策重点推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如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建设中明确提出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负面清单,将产学合作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为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学校都积极创新。如打破职业院校与高层次人才的界限,41所学校都高度重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提升“双师”队伍素质,并深化课程与教材建设。大多学校都引进行业高水平人才设立大师工作室,如南京铁道职业学院通过与院士团队合作、聘请产业教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打造混编团队,汇聚轨道交通领域高端研究团队力量,大力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不断的探索让校企合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大幅提升。截至论文发表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智能工厂国家标准验证平台,实现纵横向到账经费1.55亿元,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额24.51亿元,技术合同认定中心成交额达273亿元;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雅昌文化、中国邮政等企业机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成专利申请119项,带动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2300万元,并与哪吒新能源汽车企业联合设计SUV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