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丰碑,传递无穷力量;不朽精神,激励接续奋斗。不知不觉间,《砚园青年讲西江党史》系列视频已经过半,党史学习实践团的步伐走遍了西江流域的红色遗迹,也把那些峥嵘岁月的时光碎片一一拾起,通过微党课的形式把过去追忆。今天,让我们重返广宁,跟随历史的脚步,感悟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随着一辆满载有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新闻中心党史学习实践团成员的车子在暑热中穿过静谧的老城区,驶过盘旋而上的马路,最终停在一座庄严大气的建筑前,云浮—广宁分队来到了坐落于肇庆市广宁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
据讲解员介绍,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于2009年落成投入使用,成为广宁县革命老区的一张红色名片。今年,纪念馆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展陈改造,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绽放出广宁红色文化的新鲜活力。
改造后史迹陈列共分为七部分,通过历史照片、文物、雕塑、场景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粤桂湘边纵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立的光辉业绩。
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成立12年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广宁县红色文旅的新亮点。实践团队来到纪念馆还不到五分钟,便有两个事业单位组团前来参观学习,可见粤桂湘边纵队这张红色名片的影响力。
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追随历史的脚步,广宁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参观者重温入党誓词)
(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参观陈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是由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部分主力组成的西挺大队,后与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汇合,组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支人民军队。
这支部队转战在粤桂湘边区,其战斗的足迹遍布广东西江以北、粤汉铁路以西、广西桂林以东、湖南零陵桂阳以南四十余县的广大地区。
开辟粤桂湘边区 坚持自卫斗争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珠江纵队奉中共中央、中共广东临委的命令挺进广宁、四会和清远,建立以广宁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开辟了粤桂湘边游击区,有力地在战略大反攻中配合全国收复失地。
日本投降后不久,国民党当局便下令“剿共”。面对形势变化,西江人民武装采取分散隐蔽活动的方针,深入发动群众,坚持自卫斗争,先后挫败国民党军队16次围剿,从而保存实力,保护了群众利益,同时为创建纵队、开辟粤桂湘边根据地打下了重要基础。
(还原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作战室情景)
恢复武装斗争 建立粤桂湘边战略区
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作出了全面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人民用枪杆子削弱、摧毁国民党地方反动政权,并按照斗争发展的程度和规模,先后建立了许多性质不一、规模不同的民主政权。
1947年9月,国民党政权为挽救其全面崩溃的危机,在粤桂湘边区部署“大联剿”。在广宁老区的反“围剿”斗争中,扶罗口伏击战当属最漂亮的一战。在这场战役中,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一团不费一兵一卒便缴获了两船武器弹药和一批重要文件,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壮大战略基地 协助解放粤桂湘边区
1949年,连江支队在春季攻势中向北、向东南、向西南分别扩大活动范围,将广大农村地区连成了一片。1949年4月起,连江支队三路入湘,两度解放临武县城;绥贺支队向西江、贺江推进,实现了“饮马西江”的战略目标。1949年8月,绥贺支队第一团成功夜袭广宁北楼岗,随后顺利解放广宁县城南街。
(绥贺支队成功夜袭广宁北楼岗)
在广东即将全部解放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正式宣告成立,并积极准备支前工作,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粤桂湘边区,最终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
粤桂湘边纵队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纪念其伟大的革命功绩,发扬革命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洪学智等题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话语。如今悬挂在馆内的一字一句,都在激励着来访者铭记峥嵘岁月,继承光荣传统。
来到馆前,拾级而上,大树葱郁挺拔,粗壮的根系扎进土里汲取营养,努力地向上生长着。阳光透过绿叶的间隙,与落叶一起,细碎地撒下一片斑驳陆离。
满目的苍翠簇拥着一座高高矗立的烈士纪念碑——广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站在碑下,瞻仰着“精神不死、永垂不朽”的殷红字迹,革命先辈在粤桂湘三省边区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峥嵘岁月在实践队员的脑海里一一掠过。
漫步在这片由先辈撑起的绿荫下,实践团队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唯有认真投入到此次党史学习微党课的拍摄任务中,用心感悟革命精神,用行动为红色记忆的传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文化早已深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有志青年的我们,就如那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应时刻从历史的土壤中汲取力量,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在个人奋斗的同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